由财税学院团总支学生会主办的“一月一征”防艾主题征稿活动(第一期)——“艾滋病的科学认知与预防”已圆满收官。作品以议论文、散文等多元体裁,围绕科学认知、消除歧视、青年责任展开创作,共收到原创作品100余篇。评审团从主题契合度、内容科学性、创作感染力等维度综合评定,12篇优秀作品脱颖而出。我们精选以下4篇代表作,一同感受文字背后的防艾力量!
驱散阴霾:以爱与科学照亮防艾之路
在医学昌明的当代,艾滋病犹如一道顽固的阴影,不仅侵蚀着患者的健康,更在社会层面笼罩上误解的阴霾。破除认知迷雾,构建包容的防艾环境,是亟待完成的时代课题。
大众对艾滋病的恐惧往往源于认知错位。部分人将艾滋病与“道德污点”划等号,将患者污名化为“异类”,甚至在日常社交中采取极端回避态度。这种偏见背后,实则是对传播机制的无知——蚊虫叮咬、共用餐具等常见场景,根本不会引发病毒传播。某公益组织调研显示,超过60%的受访者曾因错误认知刻意疏远感染者,让患者在病痛之外承受二次伤害。
艾滋病群体中,不乏命运的无辜受害者。母婴传播导致的幼儿感染者,因医疗事故意外感染的普通民众,他们不该因疾病被贴上标签。纪录片《红丝带》中,患病教师坚持讲台授课,用知识传递生命力量;感染群体自发组建互助社群,以亲身经历打破社会误解。这些鲜活案例证明,当偏见退场,患者完全能够重获尊严,绽放生命光彩。
构建无歧视的防艾生态,需要多方协同发力。在知识普及层面,社区可开展情景模拟教学,医院设置科普长廊,以直观方式讲解传播原理;在制度保障方面,推动反歧视立法,确保患者在教育、就业领域的平等权利;在人文关怀维度,鼓励志愿者参与患者陪护,通过真实互动消解隔阂。某省会城市推行“艾滋病友好社区”项目后,感染者社会融入度提升42%,印证了关爱举措的显著成效。
消除艾滋病不应止于医疗技术的突破,更需要社会观念的革新。当科学认知取代无端恐惧,当平等尊重驱散歧视阴霾,我们终将筑起抵御疾病的温暖长城,让每个生命都能在阳光下自由生长。
廖晓玲
24财政1班
消除“艾”的距离,共筑健康防线
在阳光灿烂的大学校园里,我们追逐梦想,畅谈未来,享受着青春的美好。然而,在这美好背后,艾滋病却如同一道阴影,悄然存在。它不仅是一个医学问题,更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记得有一次,在社区组织的公益活动中,我认识了一位艾滋病患者志愿者。她温和谦逊,热情地向大家普及艾滋病知识。从她口中,我才知道曾经对艾滋病的很多认知都是错误的。以前,我和许多人一样,听到艾滋病就觉得可怕,甚至会不自觉地与患者保持距离。但通过与她交流,我了解到,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日常的握手、拥抱、共同进餐等行为,根本不会传染艾滋病。她还分享了自己的经历,确诊后,她曾一度陷入绝望,但在家人、朋友和医护人员的鼓励下,她积极治疗,坚持服药,如今身体状况稳定,还能投身公益,帮助更多人正确认识艾滋病。
艾滋病的预防,其实就藏在我们生活的细节里。在校园中,大学生的社交生活日益丰富,性教育的普及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可以通过开展生动有趣的讲座、发放通俗易懂的宣传手册等方式,让同学们了解正确使用安全套的方法和必要性,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同时,对于一些可能存在风险的行为,如共用注射器吸毒等,我们要坚决抵制。此外,献血也是预防艾滋病传播的重要环节。每次路过献血车,看到那些勇敢献血的同学,我都深受感动。正规的献血流程严格规范,既能帮助他人,又能避免因不正规输血而感染艾滋病。
消除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给予他们人文关怀,也是预防艾滋病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我们用平等、友善的态度对待艾滋病患者时,他们更愿意主动接受治疗,积极融入社会,从而减少病毒传播的风险。我们可以组织志愿者活动,走进艾滋病患者群体,倾听他们的故事,为他们带去温暖和支持。
艾滋病离我们并不遥远,但只要我们掌握科学知识,做好预防措施,用爱和理解对待艾滋病患者,就能筑起一道坚固的健康防线。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消除“艾”的距离,共同迎接一个没有歧视、充满关爱的明天。
王玲
24财政1班
打破认知迷雾:科学认识与预防艾滋病
想要科学认知艾滋病,首先得了解它的 “真面目”。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这种病毒专门攻击人体免疫系统中的CD4+T淋巴细胞,一旦免疫系统被严重破坏,各种感染和肿瘤就会趁虚而入。然而在现实中,关于艾滋病的谣言却依然屡见不鲜。有人说 “和感染者对视就会传染”,也有人将艾滋病与道德问题简单划等号。这些错误认知,源于对艾滋病科学知识的匮乏。让我们拨开迷雾,从权威数据和真实案例中寻找真相。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其实非常明确: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传播。2023 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数据显示,全球约 74% 的新感染病例由不安全性行为导致。像是无保护的性行为、多个性伴侣,都大大增加了感染风险。而血液传播则常发生在共用未经消毒的注射器、接受不安全输血等情况下;母婴传播方面,若母亲感染 HIV 且未接受阻断治疗,病毒就可能在孕期、分娩或哺乳过程中传给孩子。但日常接触,如握手、拥抱、共用餐具等,都不会传播病毒。可即便如此,仍有新闻报道某地感染者因在餐厅用餐被驱赶,这种误解不仅伤害患者,更阻碍了防艾工作的推进。
在科学预防艾滋病上,我们有许多有效的手段。安全性行为是重中之重,正确使用质量合格的安全套,能显著降低性传播风险;对于有高风险行为的人群,暴露前预防(PrEP)药物是很好的选择,通过每日规律服药,可提前筑起防护屏障。万一发生了高危行为,也别惊慌,72 小时内及时服用暴露后阻断(PEP)药物,同样能大幅降低感染几率。此外,不去非正规场所纹身、打耳洞,避免与他人共用牙刷、剃须刀等可能接触血液的个人用品,都是预防血液传播的关键。而对于 HIV 阳性的孕妇,及时接受母婴阻断治疗,从孕期用药、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到避免母乳喂养,一系列措施能将母婴传播几率控制在极低水平。
医学领域对艾滋病的研究从未停歇。近年来,我国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覆盖率已超 90%,通过规范服药,感染者体内的病毒载量可以被抑制到检测不到的水平,大大降低传播风险,同时也能有效延缓疾病进展。新闻中曾报道,一名医护人员因职业暴露及时服用 PEP 药物,成功避免感染,这充分证明了科学干预的重要性。
然而,数据背后仍有隐忧。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指出,全球仍有 230万新发感染者未被诊断,其中年轻人占比高达40%。部分群体因羞耻感拒绝检测,或因缺乏知识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就像某些校园周边,因对性健康知识宣传不足,导致青年学生感染风险增加。这警示我们,主动检测也是预防的重要一环,及早发现、及时治疗,既能保护自己,也能防止病毒传播给他人。
消除偏见同样是防艾的关键。2024 年某地医院因歧视拒绝为艾滋病患者手术的新闻引发热议,暴露出社会对艾滋病的认知误区依然根深蒂固。艾滋病只是一种慢性疾病,而非道德污点。每个感染者都需要平等的医疗权利和社会关怀。当我们用科学的眼光看待艾滋病,用包容的心态接纳感染者,才能真正为防艾工作扫清障碍。
艾滋病防治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每个人的参与。作为大学生,我们更应主动学习科学知识,用理性击碎谣言,用行动传递善意。从正确认识传播途径,到支持感染者平等就医,再到向身边人普及防艾知识,这些微小的举动,终将汇聚成驱散偏见的光芒,让每一个生命都能在阳光下平等呼吸。
王燕
24工商2班
聚爱、破“艾”,绽放生命之花
艾滋病,这个让无数人谈之色变的词汇,背后承载的不仅是疾病的痛楚,更是无数生命对尊重与温暖的渴望。如果有一天我们能够用爱、理解去包容他们,我坚信在这贫瘠的戈壁上也能绽放出耀眼的生命之花。
首先,我们应该破除误解:撕开对“艾滋”偏见的标签,看见真实的“人”。谈起艾滋病,许多人脑海中会浮现“危险”“不洁”“传染”等刻板印象。医学研究早已明确,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性接触、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例如,通过共用注射器、输血或接受未经检测的血液制品等途径,病毒可以通过血液进入人体。此外,不安全的性行为也是艾滋病毒传播的重要途径。母婴传播则可能在怀孕、分娩或哺乳期间发生。然而,日常的握手、拥抱甚至共餐都不会造成艾滋病病毒的传播。那些被艾滋病困扰的个体,我想更多的是因意外输血遭遇不幸的普通人,是在病痛中挣扎的无辜孩童,他们首先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啊,而不是被标签捆绑的“异类”。据中国保健协会调查2004年国家计生委和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对2500名15-20岁青少年显示,有一半的人不能说出任意一种预防感染艾滋病的方法;更有许多艾滋病感染者因害怕歧视而隐瞒病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由此见得那些比病毒更可怕的,是偏见、是人心的疏离与冷漠。然而最好的做法便是破除误解的第一步,是放下捆绑的偏见,用平等的目光看见每一个生命的本质。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传递温暖、以爱为药,疗愈心灵的创伤。在预防艾滋病的道路上,我们看不见的背后总有人用行动诠释着“比死亡先到来的是爱的疗愈”。云南某艾滋病村的志愿者们,数十年如一日陪伴感染者生活,为孩子们开设“阳光课堂”;红丝带组织的公益活动中,医护人员与患者手牵手走上街头,用笑容打破隔阂的坚冰。这些举动无一不在告诉我们:对抗艾滋病,仅有医学的“止疼药”往往是不够的,最终的灵药便少不了人心的“特效药”。如果有一天我们愿意坐下来,聆听感染者的故事,给他们一个大大的拥抱,就足以告诉世界:疾病能侵蚀的只是肉体,但无法摧毁那些崇高的善意。接纳与关怀,才是让生命重新焕发希望的“解药”。
最后呢,我想要回归我们青年不可少的:青年担当。筑牢防线,守护生命的光作为新时代好青年,我们既是防艾知识的学习者,更是消除歧视的践行者。一方面,我们应主动了解艾滋病的各种防治知识,用知识武装头脑,向身边人科普“防艾不防爱”的理念,给那些对艾滋病持有偏见的人以有力的回击;另一方面,更要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平等与尊重的原则,坚决抵制任何形式的歧视言论。正如世界艾滋病日的主题“携手抗艾,共担责任”所言,防艾从来都不是某个人的战斗,而是全社会的共同使命。当我们在校园里、社区中传递包容的火种,当每一份善意汇聚成温暖的明灯,终能照亮那些曾被阴影笼罩的角落。
“前路漫漫可期,未来星河灿烂。”疾病从不是划分人群的标尺,偏见才是。愿我们以理性驱散偏见,以善意消融冷漠,让每一个被“艾”环绕的生命,都能在理解与爱中重拾尊严,你我同行。
邓清月
24会计3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