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工作

共青团工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共青团工作 -> 正文

解码传播途径,守护青春无恙!“一月一征”第二期优秀作品来啦

作者:宋杨 信息来源:财税学院 发布日期:2025-07-31

当青春笔触聚焦艾滋传播的“隐秘防线”,当科学认知碰撞鲜活案例,会书写出怎样的防艾篇章?由财税学院团总支学生会主办的“一月一征”防艾主题征稿活动(第二期)——“剖析艾滋传播途径,为青春健康护航”已落下帷幕。活动期间,川财学子围绕“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三大核心议题,以论文、诗歌、故事等形式深入解析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共收到原创作品80余篇。经评审选出9篇优秀作品,以下是精选出的3篇代表作,一同解锁“远离艾滋”的科学密码!

守护红线——从三条途径学会与“艾”保持距离

艾滋病没有想象中那样无孔不入,它只会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三条“红线”传播。了解这三条红线,就是给自己和他人最可靠的安全网。

第一条红线是血液。去年春天,一位纹身师在夜市摆摊,用未消毒的针头为三位顾客刺青。一个月后,其中一人确诊HIV阳性,疾控人员顺藤摸瓜,发现另外两人也被感染。病毒在共享的针具里完成了“接力”。要守住这条红线,我们必须拒绝任何可能让别人的血液直接进入自己身体的行为:不共用针具、剃须刀,不去“三无”场所穿耳洞、拔牙,伤口及时包扎,就能让病毒失去“搭车”机会。

第二条红线是性接触。大学二年级的小艾在交友软件上认识了一位“大叔”,一次无保护的冲动后,她拿到了确证报告。HIV不会问年龄、职业或性别,只要黏膜与含有病毒的体液相遇,就可能打开感染的大门。正确使用质量合格的安全套、保持固定且相互忠诚的伴侣、发生高危行为后72小时内及时服用暴露后预防用药(PEP),就能把病毒挡在门外,让亲密不再有阴影。

第三条红线是母婴。贵州的苗族姑娘阿蕾怀孕七个月时才查出感染。医生立即为她启动抗病毒治疗,分娩时采用剖宫产方式,宝宝出生后继续服药并人工喂养。如今,三岁的妞妞已经两次检测阴性,成功“阻断”。只要感染孕妇在怀孕早期到正规医疗机构建档,规范用药,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并避免母乳喂养,就能将母婴传播风险降到1%以下,让新生命带着希望而不是病毒来到世界。

三条红线,其实是一条生命线。每一次拒绝共用针具、每一次正确佩戴安全套、每一次孕期主动检测,都是在为生命加固防线。艾滋病可防不可治,但防的钥匙握在我们自己手里。让我们把今天学到的知识,变成明天的行动,把恐惧转化为守护,把红线变成安全的拥抱。

张静

23会计4班

正视艾滋病传播途径,共筑健康防线

在全球公共卫生的版图上,艾滋病始终是一个沉重且不容忽视的议题。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艾滋病被首次确认以来,它以惊人的速度在世界范围内蔓延,给无数人带来了身心的双重折磨,也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球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数量已达数千万之多,每年仍有大量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出现。艾滋病的传播途径,犹如隐藏在暗处的“杀手”,时刻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与生命安全。深入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既是预防艾滋病的关键所在,也是消除社会对艾滋病恐惧与歧视的重要前提。

艾滋病,医学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病。HIV病毒犹如一个狡猾的“破坏者”,专门攻击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CD4+T淋巴细胞。它悄无声息地潜入细胞内部,将自己的基因信息整合到人体细胞的基因组中,利用细胞的各种机制进行大量复制。随着病毒的不断繁殖,CD4+T淋巴细胞被大量破坏,人体免疫系统逐渐陷入瘫痪状态。此时,各种原本在健康人体中无法兴风作浪的病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病原体便会乘虚而入,引发一系列严重的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最终导致患者死亡。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这三种方式。性传播,在当今社会已成为艾滋病传播的首要途径。无论是同性之间,还是异性之间的性行为,只要存在无保护措施的情况,就都有可能传播艾滋病病毒。在性行为过程中,由于生殖器官之间的摩擦,很容易导致黏膜出现细微破损。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精液、阴道分泌物中都含有大量的病毒,一旦这些含有病毒的体液接触到破损的黏膜,病毒便会迅速侵入人体,进而引发感染。特别是对于那些拥有多个性伴侣、从事性交易活动以及男男同性恋群体而言,他们感染艾滋病的风险更是显著增加。

血液传播也是艾滋病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其传播方式多样且极具隐蔽性。输入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液制品,无疑是最为直接的感染方式。在过去,由于对血液筛查技术的不完善,曾发生过不少因输血而感染艾滋病的悲剧。虽然如今血液筛查技术已相当成熟,但仍存在一定的“窗口期”风险,即病毒进入人体后,在一段时间内无法被现有检测技术检测出来,这就给输血安全带来了潜在威胁。共用注射器吸毒,同样是导致艾滋病传播的高危行为。吸毒者往往会在毒品的控制下,忽视卫生和安全问题,多人共用一个注射器的现象屡见不鲜。如果其中有一人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那么注射器就会成为病毒传播的“载体”,使其他吸毒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感染。除此之外,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如针灸针、拔牙工具、纹身器具等,也有可能因接触到含有病毒的血液而传播艾滋病。在一些医疗卫生条件落后的地区,医疗器械消毒不彻底的情况时有发生,这无疑为艾滋病的传播埋下了隐患。

母婴传播,又称围产期传播,是指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母亲在怀孕、分娩和哺乳过程中,将病毒传播给胎儿或婴儿的一种传播方式。在孕期,艾滋病病毒可通过胎盘直接进入胎儿体内;分娩时,胎儿经过产道,会接触到母亲含有病毒的血液和分泌物,从而增加感染风险;产后,母乳喂养过程中,婴儿也可能因吸食含有病毒的乳汁而被感染。母婴传播对于新生儿来说是极其残酷的,他们在还未真正开始人生旅程时,就不得不面对艾滋病的威胁。

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其目的在于更好地预防艾滋病的传播。我们每个人都应树立正确的性观念,保持单一、忠诚的性伴侣关系,避免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发生无保护的性行为。在进行性行为时,一定要正确、全程使用质量合格的安全套,安全套不仅能有效避孕,还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艾滋病病毒的传播风险。对于吸毒者,应积极寻求戒毒帮助,彻底戒除毒瘾,从源头上杜绝因共用注射器而感染艾滋病的可能。同时,医疗卫生机构要严格把控血液及血液制品的质量,确保每一份用于临床治疗的血液都是安全的。在医疗器械的使用和消毒方面,必须严格遵守相关操作规程,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消毒,防止医源性感染的发生。对于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孕妇,应及时进行抗病毒治疗,并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和喂养方式,最大程度降低母婴传播的风险。

在预防艾滋病传播的道路上,我们还需消除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艾滋病患者也是受害者,他们同样渴望得到关爱、理解和尊重。我们不能因为他们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就将他们视为“异类”,拒之千里之外。相反,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和支持,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包容、关爱的社会环境,才能让艾滋病患者感受到温暖,积极配合治疗,从而更好地控制艾滋病的传播。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虽然可怕,但并非不可战胜。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掌握正确的预防知识,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就一定能够有效遏制艾滋病的传播,为自己和他人的健康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努力,消除艾滋病这一全球性公共卫生威胁,迎接一个没有艾滋病的美好未来。

张诗璐

24信息1班

让爱不被“艾”隔绝

在黑夜与白昼的交界,

有阴影悄悄蔓延,

艾滋病,这无声的风暴,

以隐秘路径,打破生活的和弦;

性,这亲密的语言,

若未设防,成了危险的导火线,

体液在交融间,病毒伺机逃窜,

同性、异性间,它无视界限,

每一次放纵,像打开潘多拉的魔盒;

血液,这生命的红泉,

一旦被污染,成了恐惧的源泉,

共用针具,那是死亡的邀约,

吸毒者在迷幻中,踏入危险边缘,

输血若未严格筛查,也可能埋下祸端;

母婴,本是爱与生命的传递,

却因“艾”,蒙上悲伤的雾气,

孕期、分娩、哺乳的每一步,

母亲的担忧,如乌云笼罩天际,

孩子无辜的眼眸,怎忍被痛苦侵袭。

我们不能让恐惧,将患者驱赶,

不能让偏见,成为爱的阻拦,

理解与关怀,是最好的药剂,

知识与预防,是坚固的盾牌;

让我们携手,用爱照亮黑暗,

让阳光穿透阴霾,驱散心间的寒,

让每一个生命,都能自由呼吸。

袁欣怡

24财税2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