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财税学院团总支学生会主办的“一月一征”防艾主题征稿活动(第五期)——“让科学发声,用行动护航:青春防艾进行时”圆满落幕。活动期间收到大量原创稿件,结合校园、案例或科研阐释防艾知识、破除误区,尽显科学认知与青年学子的责任与担当。评审团10个工作日内依主题契合度、科学性等标准严审,多篇佳作脱颖而出。现精选3篇代表作,共赏川财学子以文字传科学、促行动,为无“艾”校园注入青春能量的风采。
以科学之光照亮青春之路——我们的防艾行动
青春是一段阳光灿烂的旅程,也是一场与未知博弈的冒险。在这段旅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困惑、好奇、冲动,也可能会在不经意间面临健康的挑战。艾滋病,正是其中一个需要我们正视的话题。它不仅仅是一个医学名词,更是一个关乎生命、尊严与责任的社会议题。
科学告诉我们,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日常的握手、拥抱、共同进餐并不会传播病毒。这一事实,为我们驱散了不必要的恐惧,也让我们明白,真正的防御不是躲避,而是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掌握正确的防护方法,比如坚持使用安全套、避免共用针具、进行婚前和孕期检测等,都是有效阻断传播的关键。
然而,知识的力量需要行动去承载。在校园里,我们可以通过举办主题班会、科普讲座、同伴教育等活动,让更多同学了解艾滋病的真相,消除对感染者的歧视。在社会上,我们可以参与志愿服务,为感染者提供关怀与支持,让他们感受到温暖而非排斥。青春的意义,不仅在于追求个人的梦想,更在于用真诚与担当去守护他人的权利与尊严。
我曾参加过一次“艾滋病防治宣传周”活动。在街头,我们向路人发放宣传册,讲解检测流程和预防知识。有一位中年男子听完后说:“以前总觉得这病离自己很远,今天才知道,每个人都需要保护自己。”那一刻,我深刻感受到,传播科学知识的力量是巨大的,它能打破隔阂,让更多人学会自我保护。
青春防艾,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持续的行动。它要求我们在面对诱惑时保持清醒,在面对偏见时勇敢发声,在面对需要帮助的人时伸出援手。科学是我们的盾牌,行动是我们的利剑。只有两者结合,我们才能在青春的道路上,为自己和他人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
让科学发声,让谣言止步;用行动护航,让生命更有尊严。青春的我们,正处在最有活力、最有创造力的阶段,更应该肩负起这份责任。让我们携手,把艾滋病防治的理念传递到校园的每个角落,传递到社会的每个阶层,让“零艾滋”的愿景,在我们这一代的努力下,一步步变为现实。
工商管理学院
23级工商2班
白兰宇
《青春的红丝带》——谨以此诗献给所有防艾青年
当晨曦穿透云层
年轻的血脉在校园里奔涌
我们不是隔岸观火的看客
每一双眼睛都该点亮科学的灯
知识是种子 在心田发芽
破除偏见的荆棘 碾碎谣言的冰霜
原来艾滋的阴影
敌不过一句坦诚的对话
请看我胸前的红丝带
不是装饰的符号
是穿越迷茫的航标
在每一次拥抱里传递温度
在每一次对视中融化孤岛
行动是青春最响亮的誓言
实验室里的试管 宣传栏前的驻足
都是我们写给生命的保证书
让检测代替猜疑
理解消融恐惧
会计学院
23会计13班
刘雯雯
红丝带映青春色:科学与善意共筑防艾长城
图书馆的防艾宣传册被翻至卷边,校园论坛里“一次无保护性行为会感染吗”的提问不断刷新,医务室的检测咨询窗口前总有人犹豫徘徊——这些场景折射出当代大学生防艾认知的现实困境:知识碎片化如散沙,认知偏差似迷雾,既难以守护自身健康,更无法给予患者应有的尊重。在青春逐梦的校园里,唯有让科学驱散误区,用行动传递温暖,才能构建起防艾的坚固防线。
科学认知是防艾的第一块基石,而破除认知误区则是筑牢基石的首要任务。不少同学仍坚信“外表健康就不会携带病毒”,却不知艾滋病病毒潜伏期可长达8至10年,感染者发病前与常人无异;还有人固守 “只有特定群体才会感染”的偏见,忽视了异性性传播已成为主要途径之一,占比超40%的严峻现实。更令人担忧的是对传播途径的误读,有人因害怕蚊虫叮咬而焦虑,却对文眉、穿耳洞等可能通过血液传播的风险掉以轻心。这些误区的根源在于知识获取的零散化,唯有系统学习核心知识,才能看清真相:艾滋病仅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日常握手、共餐等接触绝无感染可能。
掌握科学防护方法,是青春自我守护的关键一课。对大学生而言,预防性传播是重中之重,而正确使用安全套则是最有效的屏障。这看似简单的举动却藏着诸多细节:使用前需检查有效期、挤出前端空气,全程佩戴且一次性使用,射精后及时取下以防精液溢出。更需知晓的是“黄金72小时”法则——发生高危行为后,2小时内服用阻断药成功率可达99%,即便超过24小时,72小时内仍有补救机会。主动检测同样不可或缺,艾滋病存在检测窗口期,抗体检测需在感染3周后进行,核酸检测则可将窗口期缩短至1周,疾控中心的匿名检测服务能为健康加上双重保险。这些科学手段,正是青春路上的“健康护航舰”。
防艾从来不止于自我保护,更在于以善意消融歧视的坚冰。《艾滋病防治条例》明确规定,感染者及其家属的入学、就业等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但校园里 “谈艾色变”的氛围仍未完全消散。有人因同学感染病毒而刻意疏远,却不知规范治疗可使病毒载量降至极低水平,感染者不仅能正常生活,传染性也会大幅下降。去年我校志愿者发起的 “红丝带同伴计划”中,感染者小李的分享令人动容:“真正的伤害不是病毒,而是异样的眼光。”当我们主动为感染者递上一杯热水,在课堂上与他们正常交流,便是用行动践行着 “反对歧视”的承诺。
青春的力量在于行动,防艾的成效在于坚持。我们可以成为校园里的“科学宣传员”,把安全套正确使用方法、检测点位置等实用信息编成朗朗上口的口诀;可以参与“防艾同伴教育”,用真实案例替代刻板说教;更可以在看到高危行为隐患时及时提醒,在他人需要检测咨询时伸出援手。正如世界艾滋病日主题“社会共治,终结艾滋”所倡导的,每个人的微小行动都能汇聚成防治的洪流。
青春不应被恐惧裹挟,更不应因误解隔阂。当科学知识在校园里畅通传播,当防护行动成为自觉习惯,当善意关怀取代歧视偏见,我们便能构建起“科学为基、温暖为翼”的防艾环境。让我们以青春之名承诺:用科学武装头脑,用行动守护健康,让每一个生命都能在阳光下自由绽放,为防艾事业注入最鲜活的青春力量。
信息学院
24信安1班
夏雨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