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9日,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在明德楼913会议室召开美育体育素质培育机制建设讨论会。学院党委书记张华主持会议,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罗潇、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李代俊参会。通识与人文教育学院院长张晋红、副院长李开柱、团委书记高菁、各二级学院代表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围绕课程体系构建、资源保障、实践创新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研讨,旨在完善体美劳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提升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一、聚焦美育课程改革,构建特色育人体系
会议伊始,张华书记结合新时代的美育工作的实施方案指出本次会议召开意义。胡蝶老师提出当前美育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以下实际问题:一是第一课堂中选修课难以满足国家规定的2学分必修要求,分时段教学模式对美育培养的系统性产生影响;二是课程设置尚未充分结合专业差异化需求,在满足不同学科学生个性化学习方面存在提升空间。
张华书记强调,需对标高职院校经验,构建“通识必修+专业拓展”的立体化课程模式:一是面向全体学生开设《艺术鉴赏》通识必修课,筑牢美育基础;二是结合专业特点开发“1+X”拓展课程包,如融入川剧等传统文化元素,打造“一专业一特色”美育品牌;三是针对排课协调、场地资源整合及二级学院信息联动等问题;四是“走出去+请进来”协同方案:与校外艺术场馆、非遗团体共建实践基地,推动“大师进校园”项目,实现美育成果产品化输出;五是依托“一站式”社区拓展实践阵地,将美育浸润计划纳入教师课时考核,强化社区育人功能。
金融学院汪峻竹老师提出“校园审美提升八大建议”,涵盖校园环境设计、宣传平台美学建设、教职工职业形象塑造等维度。张华书记要求以“交子文化”为主线,统筹人文课程顶层设计,依托黄欣名师工作室等资源,将美育深度融入专业教育与支部建设。
二、优化体育教学与竞赛机制,强化体质健康培育
体育教研室林凯老师指出,大学体育课程在落实过程中面临108课时教学任务重、11名教师师资配置紧张等实际情况,需通过AI智能操场升级实现学生日常锻炼数据化管理,将锻炼时长纳入平时成绩评价。学院创新以“体育文化节”替代传统运动会,扩大学生参与覆盖面,推动“人人参与体育”的校园氛围构建。
针对体育竞赛保障方面的实际情况,易学松老师反映“训练时间协调难度大、教师指导经费待完善、学生参赛安全防护机制需强化”等具体情况,导致学生参与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为此,张华书记提出“素养培育与竞赛选拔并重”策略:一是统一素质类与技能类比赛奖励标准,破除政策差异;二是重点开发操类等与职业需求结合的体育项目,如针对文职岗位增设形体训练课程;三是建立“训练时间协调—经费保障—安全防护”全链条机制,保障高水平团队备赛。
三、强化顶层设计与统筹落实,夯实体美育人根基
张华书记在总结中就重点任务作重要指示。一是完善制度保障,教务处牵头制定课程经费管理办法,将美育课程开发、体育竞赛组织等纳入专项预算,落实教师指导课时费与学生参赛保障。二是深化协同创新,成立跨部门体美素质培育工作组,统筹二级学院课程信息互通、场地资源调配及“大师进校园”等项目落地,建立“教务处—二级学院—学生自治组织(如审美委员会)”三级联动机制。三是突出文化引领,以“交子文化”为主线,将财经特色与美育体育深度融合,打造“文化课程+实践活动+品牌赛事”一体化育人模式,通过支部党建激发师生参与活力。
此次讨论会以问题为导向,明确了“文化赋能、专业融合、协同创新”的体美素质培育路径,为构建具有财院特色的“大思政+大美育+大体育”育人体系提供了行动指南。学校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聚焦机制建设与内涵发展,推动体美劳教育与专业教育同频共振,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技术技能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