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为永不磨灭的精神印记,更化作激励后人奋勇前行的精神火炬。
红星薪火实践团怀着对历史的敬畏之心,踏入四川泸州这片红色热土,开启了一场以 “铭记抗战史诗” 为主题的实践活动。成员们不仅在泸州博物馆的文物长廊、朱德旧居的斑驳砖墙与烈士陵园的庄严肃穆间,触摸历史的温度,感悟红色基因的时代传承,还跟随李博士深入调研当地养老机构,从不同维度探寻城市记忆与民生温度,使实践的意义在历史回溯与现实观照中愈发厚重。

实践团首站驻足泸州博物馆。万余件馆藏文物中,1416件珍贵文物如时光棱镜,折射出泸州在抗战时期的特殊印记,在历史文物陈列馆,带着硝烟气息的实物史料,娓娓诉说着这座大后方城市的热血担当。

虽未直面战火硝烟,泸州却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成为前线最坚实的后盾。街头巷尾的抗日救亡标语仍在眼前浮现,民众踊跃捐输的场景透过史料跃然纸上——无数泸州儿女用肩挑背扛的方式,将物资与兵员源源不断送往前线,用赤诚之心筑起民族救亡的钢铁长城。

四渡赤水的军事奇迹,离不开人民群众的铜墙铁壁。"在"军民鱼水情"展区,史料详实记载着泸州群众筹粮送药、传递情报的支前场景。那些藏在竹筐里的军粮、缝在衣襟里的密信,至今仍在诉说着"最后一碗米送军粮"的赤诚初心。

随后,实践团来到了江阳区况场街道的朱德旧居。这座始建于1827年的“陈家花园”,在1918年迎来了一位重要人物——朱德。那时,他率部在此设立清乡剿匪指挥部。从1916年到1920年,朱德驻军泸州,这里留下了他无数珍贵的革命足迹。如今,旧居内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似乎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在默默诉说着当年的烽火岁月,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泸州儿女,传承着那份英勇无畏、敢于拼搏的革命精神。

从红色历史的厚重氛围中走出,实践团又跟随李博士奔赴当地养老机构开展调研。在养老机构里,李博士结合专业知识,为机构运营管理、老人康养服务等提出建议。此次调研,让实践团在感受红色精神洗礼之余,聚焦民生养老课题,以青春之姿,在历史传承与现实关怀的交融中,践行实践使命,让红色基因与社会担当并行生长 。
走进烈士陵园,园内松柏凝翠,静谧中满是对历史的追思。实践团成员怀着崇敬之情,在纪念碑前整齐列队,向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建设英勇献身的烈士们默哀。低垂的头颅、凝重的神情,是对英烈最深切的缅怀与追思,这一刻,时光仿佛凝固,成员们沉浸在对先烈无私奉献与牺牲精神的无限敬意之中。

默哀结束后,成员们缓步瞻仰革命先烈纪念碑。巍峨的碑身镌刻着烫金文字,记载着泸州大地上一段段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从烽火连天的革命岁月到和平建设时期,无数革命先辈用生命诠释信仰,用热血铸就丰碑。成员们驻足凝视碑文,深刻感受先烈们为理想信念前赴后继的坚定决心。

最后,实践团来到佘俊英和黄方纪念碑前。佘俊英投身辛亥革命,在反清斗争中冲锋陷阵,为推翻封建统治不懈奋斗;黄方作为早期革命志士,以无畏的勇气传播革命思想,在川南播撒革命火种。成员们仔细端详纪念碑上的文字与浮雕,从泛黄的历史影像与珍贵资料中,触摸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他们深刻认识到,佘俊英和黄方用生命践行使命的精神,正是泸州红色基因中最耀眼的光芒。

从泸州博物馆的历史回溯,到朱德旧居的革命足迹探寻,从养老机构的民生调研,再到烈士陵园的精神洗礼,红星薪火实践团在泸州三下乡的行程中,多维度感受红色文化与社会百态。此次陵园之行,让成员们更加明晰和平年代的来之不易。作为新时代青年,他们将以此次三下乡实践为起点,把在烈士陵园汲取的精神力量转化为奋斗动力,在未来的学习与生活中,传承红色基因,践行青年使命,让红星薪火在新时代的广阔天地中越燃越旺,为乡村振兴与民族复兴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