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2—15日,四川财经职业学院信息学院大数据技术专业师生走进成都锦江、青羊、高新3个主城区,围绕“移动通信服务质量”开展问卷采样与数据洞察,为本地运营商暑期网络优化提供“财院方案”。
问卷设计:把“感性吐槽”变成“可算指标”
团队提前对接四川移动网优中心,将“通话掉话、5G驻留、千兆宽带测速、客服响应”4类常见投诉拆成22个量化指标,采用5级李克特量表,并加入“年龄段、常用套餐、常驻商圈”3项标签变量,便于后期交叉分析。问卷电子化处理,生成二维码,平均填答时长控制在2分40秒。

数据采集:5天回收有效样本2117份
同学们顶着39℃高温,在春熙路、金融城、宽窄巷子等6大人流量商圈“扫街”+“扫楼”,共发放问卷2600份,回收有效问卷2117份,有效率81.4%。样本中18—30岁占比46%,31—45岁占比38%,政企套餐用户占21%,符合成都市区通信客户结构。
数据洞察:发现3个“20%”痛点
1. 通话掉话率感知>20%:22.7%的受访者表示“过去一周曾在地铁1号线、3号线车厢内出现通话中断”。
2. 5G下行速率不达标率20.4%:千兆5G套餐用户中,20.4%在室分场景下测速<100 Mbps,低于运营商承诺的“优享速率”。
3. 客服一次性解决率不足20%:19.8%的宽带故障申告用户反馈“需两次及以上电话才解决”,显著影响。

学生感言:把课堂模型搬进城市毛细血管
2023级大数据技术1班李云龙说:“《数据可视化》课上做的热力图,第一次被企业真正采纳,比拿满分更有成就感。”带队教师谭超颖介绍,本次调查累计投入640人时,相当于完成1门2学分暑期实践课程,下一步将把2117条匿名数据带回《大数据分析综合实训》课堂,持续做语义情感挖掘。
通信服务无小事,数据问诊不停歇。信息学院将在新学期把“通信满意度”调查升级为常态化项目,为成都打造“国际数字之都”持续输出财院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