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25年大学生‘AI+信息素养’大赛”四川选拔赛的临近,一场由图书馆(档案馆)组织的赛前培训会于9月26日召开,由流通部杨力萱老师主讲。本次培训旨在为参赛学生提供清晰指引,帮助他们掌握高质量信息调研报告的撰写方法。杨老师详细解读了大赛要求,强调“标题精准聚焦、结构逻辑清晰、格式专业规范”是报告获得高分的关键要素。

杨老师首先指出,“一个清晰、聚焦的标题是调研报告成功的关键。” 她强调,标题并非越大越好,而是要将大赛题目中的核心关键词与自己的专业领域结合,缩小到一个具体的研究方向上。例如,面对“新质生产力”这个大主题,与其泛泛而谈,不如聚焦于“人工智能在机械制造领域的应用调研”等具体切入点。标题的目的是清晰传达报告的核心内容。
杨老师随后详细解读了高分报告的框架,包括引言、课题分析、检索策略、检索过程、结果分析和参考文献六大模块。她特别指出,报告中大量运用图表进行可视化展示,能有效体现报告的专业性和严谨性。
“格式是报告的‘脸面’,直接反映了团队的严谨程度。” 杨老师特别提醒,参考文献的格式必须绝对规范,建议从知网等平台直接生成后仔细校对。图表标注、标题层级、中英文字体等细节都需严格按照学术论文的标准进行调整,任何疏忽都可能影响整体评分。
对于备受关注的AI工具使用,杨老师说虽然大赛未作强制要求,但可在生成同义词、优化语句等环节说明使用了辅助,同时报告的核心概念和数据绝不能依赖AI。 在团队分工上,可采取“一人统稿调格式,两人分组检索填内容”的高效模式,确保最终成果的统一与专业。
此次培训犹如一场“及时雨”,为同学们提供了极具操作性的行动指南。后续图书馆(档案馆)也会为晋级的同学们继续开展培训,助力他们在赛场上展现出最佳的专业素养与信息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