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校园

当前位置: 首页 > 部门动态

部门动态

四川探索农村养老新路径:从“生存保障”到“心安之所”
发布时间:2025-11-14      信息来源:金融学院      文字:四川观察      编辑:朱奕臻      审稿人:董中垒      点击:      分享到:
摄影 审稿 董中垒
责编

在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农村养老问题日益成为社会治理的重点与难点。四川省作为全国老龄化程度较高的省份之一,农村地区,尤其是山区、偏远地区的老龄化形势更为严峻。近日,由省老龄委专家委员会委员、四川财经职业学院银发经济与养老金融研究中心李成林博士牵头的课题组深入四川多地调研,为“十五五”期间老龄事业规划探寻符合地方实际、切实回应老人需求的解决方案。

现实挑战:农村养老的“需求金字塔”

调研发现,农村老人的养老逻辑,始于“生存”,而非“养老”。一方面,健康的低龄农村老人(通常指60-75岁),其核心诉求不是被服务,而是能继续劳作与创收。他们的“养老焦虑”,首先表现为“生计焦虑”——农产品能否卖个好价钱?养殖的家禽能否找到稳定的销路?另一方面,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不可逆转地衰退,当他们逐渐无法承担繁重农活时,经济压力与精神空虚交织,儿女常年在外务工,熟悉的邻里社会成为最重要的依靠,因此生活辅助和精神慰藉是显著的养老需求。与此同时,独居、空巢带来的安全风险开始凸显——突发脑梗、中风、摔倒无人知晓,成为悬在每位空巢老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而当步入高龄、失能半失能阶段,专业照护的需求固然存在,但在当前农村现实条件下,即时响应的安全守望与不离乡土的社区归属感,其重要性甚至超过了标准化的生活照料。

政策衔接:国家部署与四川实践

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健全覆盖城乡的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为破解农村养老难题指明了方向。四川积极响应,着力推动这一顶层设计在本地落实,强调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构建符合省情的分层分类服务体系。

分层施策:打造“四川方案”

1.赋能“生产型养老”,夯实经济基础

针对低龄健康老人,政策重点在于“助”而非“养”。通过发展农村电商、培育本土品牌、拓宽农产品销路,帮助老人实现稳定增收。同时,结合乡村旅游、康养产业开发“轻劳力”岗位,使老人通过力所能及的劳动获得多元收入。

2.构建“守望型社区”,聚焦精神与安全

针对中高龄老人,依托县乡村三级网络中的“村级网点”,改造升级现有设施,打造集日间照料、文化娱乐、健康监测于一体的“幸福院”。推行“邻里守望”制度,组织低龄老人、党员、志愿者等开展定期探访、结伴出行,强化情感联结与安全互济。推广适用型智能设备,如“一键呼叫”、跌倒监测装置,筑牢安全防线。

3.探索“融合照护”,应对失能难题

针对失能半失能老人,强化“乡镇级枢纽”和“县级机构”功能,发展“小集中、多功能”的乡镇养老服务中心,提供短期托养、康复护理等服务。支持家庭照护,探索“喘息服务”、照护补贴等政策。深化医养结合,推动村医、乡镇卫生院与养老机构协作,畅通转诊通道。对于偏远山区,创新开展“流动服务车”定期下乡,结合数字化手段,突破“最后一公里”障碍。

让农村老人劳有所得、老有所安

四川的农村养老探索,是一场关乎尊严、温情的系统工程。它不追求标新立异的技术概念,而是强调脚沾泥土的实地调研与因地制宜的乡土智慧。在“十五五”新征程上,四川正努力书写一份让农村老人从“生存”走向“心安”的民生答卷,这不仅是政策温度的体现,更是乡村振兴与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基石。


内容来源:四川观察


学校地址:

成都市龙泉驿区驿都西路4111号 邮编:610101

联系电话:

028-84642011(含传真)/ 028-84642001(值班)
028-84642024(招生就业)

办学突出问题举报投诉:电话:028-84642011 信箱:sccjxf@163.com

学校疫情防控“接诉即办”热线电话:
白天值班电话:84642011(8:30-17:30 )
24小时值班电话:84642001

  书记信箱         院长信箱      

备案号:蜀ICP备09007706号    川公网安备 51011202000168 号    版权所有 四川财经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