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惠同志在2010年成都市青年(大学生)创业园建设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2010年4月9日)
今天,我们召开全市青年(大学生)创业园建设工作推进会,目的在于总结近一年来大学生创业园的建设经验,强化目标,落实责任,进一步加大成都市青年(大学生)创业工作的力度。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在指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的努力下,在各区(市)县的全力投入和主动作为下,青年(大学生)创业园建设工作成效可以概括为:承载能力基本形成,项目运行态势良好,入园创业人数稳步提升,一批重点项目发展良好,工作长效机制初步形成,“创业成都”的浓厚氛围开始显现。创业园建设工作,凝聚了各个职能部门和相关区(市)县的共同努力和辛勤付出,市、区两级共青团组织实实在在地发挥了主力军、突击队的作用,充分体现了“党有号召、团有行动”的光荣传统,工作成效十分明显。
今天我们参观的高新区、温江区创业园区,在园区的建设方面总体推进比较快,成绩比较明显,其他一些园区的发展也是各有特色。一年的努力取得这样的成绩确实不易,但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广大创业青年的成长、成才的迫切愿望相比,还有很多工作需要我们去做。
我们推动青年(大学生)创业工作,面对的困难问题较多,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创业意识欠缺,二是社会环境中缺少支持创新创业的氛围和体制机制,三是我们的教育体系中还缺乏相应的课程安排。因此这项工作,从一开始我们就是着眼长远,希望通过几年努力,奠定坚实的工作基础,营造良好氛围,为成都青年人创新、创业、创造打牢坚实的基础。一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各相关区县全力以赴,创业青年创新创造富有激情,工作推进情况比我们预想的好得多,也大大增强了我们的工作信心。我市青年(大学生)创业园建设工作,体现了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高效率和有效性,激发出广大青年孕育创新创造的激情。只要我们有序加以引导,有效提供服务,我市创业工作一定会走在全国前列。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青年(大学生)创业工作,春城书记、红林市长多次到创业园进行调研。春城书记提出了“坚持以本地为基础,面向国内外、涵盖本硕博,营造浓厚创业氛围,打造创业高地”的明确要求,指出要将成都青年(大学生)创业园“做成群团工作亮点,成都工作亮点”。这些都说明市委、市政府对大学生创业工作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希望各成员单位、各区(市)县、各创业园区、各高校再接再厉,锐意进取,勇于突破,奋力推动成都创业工作更上新台阶。
指导小组办公室对下一段工作的计划进行了部署,也下发了工作实施意见,工作任务、目标都十分明确,希望与会的同志认真的研究,创造性、高质量地完成任务,奠定基础、蓄积能量,为创业园下一步发展营造一个更好的氛围。
一、围绕中心,加快构建成都青年“创业工场”
(一)在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背景下,深刻认识青年(大学生)创业园建设工作
市委确定了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战略目标,目前在集中打造13个功能区,为产业发展奠定基础。对于我们推进大学生创业工作而言,遇到了一个良好机遇,下一步要在抓实抓好创业园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形成园区承载能力,集聚一批优质项目和人才方面下功夫,为青年(大学生)创新创造提供公平公正的社会发展环境和良好的政务环境。目前各园区已形成的良好软硬件的基础中蕴含着极大的创业激情,相信在未来的几年里成都一定会成长一批知名企业和一批优秀的创业青年企业家。
(二)全面提升,努力打造“成都青年创业工场”
青年(大学生)创业工作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新课题,我们没有可以借鉴的先例和成熟模式。各区(市)县各园区都结合各自产业发展基础和优势,创造性的推进工作。下一步,各园区之间要加强相互学习和交流,共同提高。
我们经过长时间的尝试摸索、多方实践,总结出打造“成都青年创业工场”这么一个理念。用一个公式化的概括来说,就是(项目孵化+导师辅导+金融扶持)×园区规模化培育;用一个形象化的比喻来说,创业园区是肥沃的土壤,经过筛选入园的创业项目是优良的种子,创业青年(大学生)是园丁,导师扶持、公共服务和金融帮扶是阳光雨露,有了这些完备的元素,相信创业工作一定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关于“成都青年创业工场”模式内涵,我们概括为“一体两翼三效应”,“一体”,即以创业园区为创新创造创业的主体;“两翼”,即金融帮扶+导师辅导,将每一个创业环节和资源进行最佳整合,解决创业发展过程中的瓶颈,确保良性、可持续发展;“三效应”,即项目和人才的集聚效应,园区和产业的辐射效应,创新和创造的倍增效应。这个模式,进一步理清了创业园区的构架和内涵,基本的工作模式和需要达到的目标。希望各园区在该理念的指导下不断创新,总结完善形成独具特色的发展方式。全市每个创业园都是我们“成都青年创业工场”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通过总结、打造这个模式,希望给各创业园提供更系统的发展思路、更清晰的建设定位、更明确的服务体系,也希望各创业园错位发展、产业互补共赢,形成合力,共同形成对全国乃至全球人才的吸引和集聚。
二、建章立制,全力推动园区建设再上新台阶
去年,创业工作的起步很难,推进任务很重。今年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更重,如何上一个新台阶,开创新局面,能否建立好长效的机制,奠定坚实基础,对今后的工作十分重要,要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
(一)围绕项目发展,全面完善扶持机制建设
工作成败的关键在于“长效”二字,这需要我们按照五年、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去思考谋划青年(大学生)创业工作的长远规划。一是以创业项目为核心形成完整的工作链条,在项目的发现征集、评估考核、孵化培训、淘汰退出等重点环节建立行之有效的办法;二是构建创业资源的汇集体系,广泛集聚金融机构、风险投资、创业导师、培训机构等各类创业要素,并进行合理的制度安排,为创业项目提供更多的支持,让所有创新创业人才、项目在成都能够找到合适发展的土壤;三是打造成都特色的创业文化,建立“创业成都”品牌的整体宣传策划方案,在全市形成关心创业、支持创业的舆情氛围,并内化为对海内外创新创业人才的核心吸引力。
(二)立足长远,着力推动园区可持续发展
大家应该注意到,我们现有的园区具备了一定的基础配套和基本条件。全市12个创业园区已经落实了场地16万余平方米,入园项目700多个。下一步要在优化园区软硬件配套,拓展优化发展空间上下功夫。硬件条件的建设虽然难,但是只要党委、政府重视,在短期内就可以见到成效。将创业工作真正作为一个长期的工程来做,软件建设更为重要,软件配套服务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所以在下一步的工作中要加大机制体制的建设。要潜心研究入驻园区的大学生的所思所想所需,更好的贴近大学生的成长需求,服务好大学生,切实帮助大学生创业起步,帮助他们做大做强。其次,注意把好“入口”和“出口”两道关。一方面,创业项目入园要在聚集的基础上考虑优化,要追求入园项目的质量,提高孵化成功率;另一方面,重视创业园空间综合利用,要建立一套完善的项目奖励和退出机制,营造一个优胜劣汰、能进能出的良好政策环境,实现园区空间的科学运转和高效率利用。
(三)典型引路,发挥重点企业的带动示范效应
去年的工作重点是构建平台、夯实基础,今年工作重点是完善机制和选树典型。一是尽可能多地吸收和引进有影响、有潜力、有优势的创业项目入园,二是尽可能多地发掘、扶持特色鲜明、效益显著、行业领军的重点项目,使之能够扩大规模,增强带动能力;三是尽可能广地发挥各类宣传媒体的舆论塑造作用,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宣传推广创业典型的主要做法和成功经验,使先进典型成为“创业成都”主旋律的生动载体,在全社会营造创新创业创新的氛围。
(四)统筹推进,形成园区发展整体推进的态势
青年(大学生)创业工作是一项涉及各级各有关部门、各区(市)县、各行业单位及青年创业者的系统工程。打好基础、优化政策、吸引人才、引入项目、汇聚资源等工作,都不是一个部门、一个园区能够实现的,大家要在全市统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认识、明确职责、落实责任,进一步统一谋划、统一布局、统一行动,尤其要注意多方衔接、上下联动、形成强大的攻坚合力,切实服务全市青年(大学生)创业发展。指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从全市经济与社会发展大局出发,充分发挥职能优势,调动可以整合利用的各类资源,全力融入青年创业工作。区(市)县要主动作为,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联系,强化与创业团队沟通,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为青年创业和园区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环境。各园区要把细致优质服务融入到长期的项目发展中去,深入调查研究,真正从企业角度想办法、出点子,着力解决企业的实际困难,不断提升自身管理和服务水平。
我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有了各方面的积极参与和通力协作,成都市青年(大学生)创业工作一定能继续走在全国前列,为成都下一步发展聚集青年才俊,建成中西部创新创业高地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