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工作

共青团工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共青团工作 -> 正文

消融“艾”的隔阂,共赴关爱之约!“一月一征” 第四期优秀作品亮相

作者:宋杨 信息来源:财税学院 发布日期:2025-09-29

由财税学院团总支学生会主办的 “一月一征” 防艾主题征稿活动(第四期)——“大学生如何正确对待艾滋病患者——消除歧视,传递关爱”圆满收官。活动聚焦大学生与艾滋病患者的相处核心议题,川财学子以散文、案例剖析、书信等体裁,深入探讨消除歧视的现实意义、传递关爱的具体方式,彰显当代大学生对艾滋病患者群体的人文关怀,共收到原创作品120余篇。评审团围绕主题深度、情感共鸣度、现实指导价值等标准严格遴选,14 篇优秀作品崭露头角。以下精选 4 篇代表作,一同感受青年视角下“防艾不防爱”的温暖力量!

拥抱代替转身:当红丝带系住人心

校园梧桐叶落时,我总想起那位悄然消失的同学。他曾坐在教室角落,笑容如秋阳般澄澈,直至艾滋病确诊的消息不胫而走。此后,空荡的座位如同一道无声的审判,周遭的窃语与回避织成冰冷的墙。那个秋天,我目睹的不只是树叶飘零,更是一个灵魂在偏见寒潮中的逐渐冻结。这并非孤例——无数艾滋病患者正承受着远比病痛更刺骨的二次伤害:社会的排斥与误解。

为何恐惧总先于理性?艾滋病的医学面纱早已被科学揭开:日常接触绝无传播风险,现代治疗可使病毒载量降至无法检测水平。然而,古老的恐惧幽灵仍在校园徘徊。我们恐惧的或许并非病毒本身,而是被污名化的“他者”,是那个被简化为“危险”符号的陌生形象。正如苏珊·桑塔格在《疾病的隐喻》中所言,社会常将道德评判强加于疾病,使患者承受双重痛苦。大学生作为理性与情感并存的群体,有责任用科学之光驱散蒙昧的迷雾。

真正的关爱始于平视。四川某高校的“红丝带工作坊”提供了范本:学生们与艾滋病感染者共同制作手工,在协作中消融隔阂。一位参与者坦言:“当我看到张姐专注地教我编手链时,我看到的只是一位温暖的手工艺人。”这种去标签化的相遇,让抽象的概念回归具体的人性。作为大学生,我们可以参与志愿活动,倾听他们的故事,用平常心代替怜悯,用尊重取代好奇。正如特蕾莎修女所言:“爱的反面不是恨,而是冷漠。”主动了解与真诚对话,是融化偏见坚冰的第一缕暖阳。

大学不仅是知识殿堂,更应是文明的高地与社会良心的摇篮。当我们在课堂探讨公平正义,在社团践行公益精神,不妨将对艾滋病群体的包容纳入这幅进步图景。校方可举办科普讲座,学生组织可开展反歧视倡导,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消除偏见的微光。红丝带不仅象征 awareness,更召唤着 action——从拒绝一个恶意玩笑开始,从给予一个平等机会开始。

那位消失的同学最终重返校园,因为有人选择伸出双手而非指指点点。他的回归启示我们:消除歧视并非宏大叙事,而是由无数个日常选择编织而成。当我们以科学为盾,以人文为矛,以共同体意识为纽带,校园终将成为这样一个地方:红丝系住人心,没有人因疾病而孤独飘零。正如黑暗最浓时星光最亮,每一个主动理解的瞬间,都在为这个世界注入更多的光明与温暖。

杨秦

24移商2班

以爱之名,驱散“艾”的阴霾

在大学校园这片充满活力与希望的土地上,我们怀揣着梦想与憧憬,尽情书写青春篇章。然而,当艾滋病这一沉重话题悄然闯入我们的视野,我们是否做好了正确对待它的准备?在 “大学生如何正确对待艾滋病患者 —— 消除歧视,传递关爱” 的征文主题下,让我们深入探寻答案。

艾滋病,这个医学名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的疾病,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IV)引发,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及母婴传播。它无情地侵蚀着患者的免疫系统,使其面临各种严重感染和肿瘤的威胁 ,不仅给患者身体带来极大痛苦,更在社会层面投下了沉重的阴影。

如今,社会上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现象依旧普遍存在。在校园里,若有同学不幸感染艾滋病,可能会遭遇来自他人的异样眼光、刻意疏远,甚至被孤立。从更广泛的社会角度看,艾滋病患者在就业时可能会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即便能力出众也难以获得公平的工作机会;在就医时,部分医疗机构可能会对他们有所顾虑,无法提供及时、平等的医疗服务;在生活中,他们可能会被邻居避之不及,被朋友远离,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这些歧视行为,无疑是在患者本就艰难的处境中雪上加霜,让他们在身体与心灵的双重折磨中苦苦挣扎。

歧视的根源,很大程度上源于公众对艾滋病认知的不足。许多人一听到 “艾滋病” 三个字就谈 “艾” 色变,错误地认为日常接触也会感染,比如一起吃饭、拥抱、共用物品等。实际上,艾滋病主要通过特定的高危行为传播,正常的生活和社交接触并不会传染。还有部分人受传统观念和偏见的影响,将艾滋病与不良生活方式划等号,对患者进行道德评判,这种片面的看法加剧了歧视的产生。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肩负着消除歧视、传递关爱的重要使命。首先,我们要主动学习艾滋病相关知识,了解其传播途径、预防方法和治疗现状,用科学武装自己,消除内心的恐惧和误解。只有当我们真正认识到艾滋病的本质,才能以正确的态度去对待患者。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给予艾滋病患者平等的尊重和关爱。就像对待身边每一位普通同学一样,与他们正常交往,一起学习、聊天、参加活动,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接纳。在校园里,我们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防艾宣传活动,如主题班会、知识讲座、公益展览等,向同学们普及艾滋病知识,倡导消除歧视的理念,营造包容、关爱的校园氛围。

广西大学的一群学生就开展了 “想象接触” 实验,通过引导大学生积极想象与艾滋病感染者交流互动的场景,有效降低了大学生对艾滋病感染者群体内隐态度中的偏见。我们也可以借鉴类似的方式,从心理层面打破对艾滋病患者的隔阂,增进理解与共情。

当我们身边有同学感染艾滋病时,要严守他们的隐私,不随意泄露其病情,给予他们安全感。同时,在精神上给予支持和鼓励,陪伴他们积极面对疾病,配合治疗。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在生活上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如帮忙购买生活用品、陪伴就医等。

消除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任重而道远,但只要我们每一位大学生都行动起来,从自身做起,用爱去温暖他们,用知识去消除偏见,就一定能在校园中,乃至整个社会营造出理解、接纳、关怀艾滋病患者的良好氛围,让他们重新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让 “艾” 不再可怕,让爱与希望成为驱散 “艾” 之阴霾的阳光。

夏威夷

24金管2班

共筑无“艾”的暖洋

在青春的校园,知识是最美的光,

但有一群人,却在阴影里悄悄躲藏。

艾滋病像一阵冷雨,打湿了他们的梦想,

孤独与恐惧,在他们心中疯长。

大学生的我们,拥有炽热的心房,

别让冷漠,将温暖的路阻挡。

一个微笑,能驱散他们心中的迷茫,

一次倾听,让他们不再神伤。

别用异样目光,把他们的世界打量,

平等与尊重,是最有力的力量。

日常的接触,不会让病毒四处闯荡,

多些理解,少些无知的惊慌。

拉起他们的手,一起在校园漫步,

分享青春的故事,传递爱的温度。

用包容的心,融化歧视的冰窟,

让他们知道,并不孤单无助。

组织志愿活动,给他们坚实的守护,

学习防艾知识,为他们照亮前路。

红丝带飘扬,是关爱的信号在闪,

消除歧视,让爱把阴霾驱散。

我们的担当,在校园里四处传扬,

让爱与希望,在他们心中绽放光芒。

携手共进,拥抱无“艾”的远方,

让世界因爱,变得更加明亮 。

袁欣怡

24财税2班

让爱破壁,为“艾”卸甲

当艾滋病的医学定义逐渐被科学厘清,社会的偏见却仍如无形的壁垒,将患者困在孤独的孤岛。作为四川财经职业学院的学子,我们理应以青春的热忱和理性的认知,为艾滋病患者拆除歧视的围墙,传递人文的温度。

艾滋病患者的世界,不应是被标签定义的“禁区”。他们或许是在实验室里钻研数据的同学;或许是在图书馆角落默读的读者;或许是在食堂窗口前微笑的陌生人。疾病未曾剥夺他们追求梦想的权利,是他人的偏见让他们的人生蒙上阴影。医学的进步已让艾滋病可防可控,我们的认知却不能停留在“谈艾色变”的过去。

大学生该如何行动?以知识为匙,开启理解之门是第一步。我们可以在班级里开展防艾知识小课堂,用清晰的图表讲解传播途径,用真实的案例破除谣言。当室友疑惑“和艾滋病患者握手会传染吗”,我们能从容科普;当社团成员讨论“如何帮助患者”,我们能提供科学建议。知识的普及,是击碎恐惧的最有力武器。

以平等为舟,驶向包容之岸是关键。在校园的社交场景中,我们要主动打破隔阂。和艾滋病患者组队完成小组作业,和他们在操场并肩散步,在他们生日时送上一张手写贺卡……这些日常的互动,能让“歧视”的坚冰在善意中消融。就像阳光不会因为某朵花的与众不同而吝啬照耀,我们的尊重也不应因疾病而有所保留。

以关怀为光,照亮希望之路是落脚点。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是大学生力所能及的温暖。我们可以发起“树洞来信”活动,让患者在匿名的交流中倾诉心声;也可以联合志愿者组织,为患者链接学业辅导、就业帮扶等资源。当我们看到他们眼中重新燃起对生活的期待,便会明白,这份关怀的重量远超言语。

消除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从来不是一个人的战役,而是一代青年的责任。在川财的校园里,每一次知识的传播、每一次平等的互动、每一份真诚的关怀,都在为构建无歧视的校园生态添砖加瓦。

愿我们都能成为破壁者,卸下艾滋病患者身上的“枷锁”;愿我们都能成为追光者,为他们的世界注入温暖与希望。这不仅是对生命的敬畏,更是当代大学生书写在青春答卷上的人文底色。

夏雨馨

24信安1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