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要闻 > 正文

传承百年红色基因,弘扬红色财经文化

——会计学院“红财智行”实践团系列报道(四)

发布日期:2025-07-14 作者:唐进 编辑:蒲璐 信息来源:会计学院 阅读:

为深入学习红色历史,感悟革命精神,7月13日,四川财经职业学院“红财智行”实践团走进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与得汉城村,在历史现场中探寻红色财经文化的精神密码。

7月13日上午,实践团走进全国规模最大、安葬红军烈士最多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这里长眠着25000余名红军烈士,其中的17000余名红军烈士没有名字、没有坟茔,只有镌刻着红色五角星的无字墓碑。漫山遍野的无字墓碑宛如燎原的星火,令团队成员深受震撼,心情倍感沉重。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纪念馆,馆中所展陈的丰富的史实资料,则为团队成员进一步认识“红色财经文化”的特征内涵提供了支撑。例如,法律规定方面的《川陕省苏维埃经济政策》《税务条例(草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审计条例》;留存文物方面的“川陕苏区经济公社用砝码”“川陕苏区经济公社用算盘”“川陕省税务总局累进税执据及存根”等。

7月13日下午,“红财智行”团队探访有“川陕苏区后勤心脏”之称的得汉城。这座三面临涧、地势险要的古城,因集中了红四方面军兵工厂、造币厂等关键财经机构而意义非凡。在红军造币厂和石印局遗址前,斑驳的墙垣间仍能窥见当年生产场景的痕迹。这里曾是川陕苏区货币发行的核心基地,工人就地取材,用土法工艺制造布币、纸币,破解了国民党经济封锁带来的货币短缺难题。当时纸币面额从一串到十串不等,布币则印有“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等标语,既保障了苏区内部流通,又传播了革命思想,成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财经方针的鲜活载体。

在川陕苏区后勤中心旧址陈列馆前,80岁高龄的老党员李宗高以“一个门扣”为切入点,为团队成员及西南财经大学等高校的研学团成员带来了一堂特别的党课。在敌人严密封锁、物资极度匮乏的困境下,根据地人民倾其所有支援红军:当红军需要铜铁制造子弹时,老乡们毫不犹豫地拆下自家门上的门扣、门环;当粮食告急,宁愿自己挖野菜充饥,也要把仅存的粮食装进红军的粮袋…一枚小小的门扣,凝聚着苏区人民对红军深沉而朴素的爱,承载着“最后一把米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送战场”的赤胆忠心。团队成员们聆听着李宗高老人的讲述,仿佛触摸到了那段艰苦卓绝却又热血沸腾的岁月,深深感悟到人民支持的伟力是革命胜利最坚实的根基——民心所向,才是真正的铜墙铁壁。

此次实践将引导团队成员把红色财经精神融入专业学习,传承优良传统。成员们纷纷表示,要以革命先烈为榜样,践行“财经报国”使命,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绽放璀璨光芒。

地址:成都市龙泉驿区驿都西路4111号   

邮编:610101

通用网址:四川财经职业学院   四川财职院

版权所有:四川财经职业学院  蜀ICP备09007706号